今集客席主持姚潔凝Maxine,跟大家分享了她對最低人均居住面積標準的研究。 事實上,設立最低人均居住面積的議案,曾於2013年10月好不容易在立法會得到不同界別的議員認可,並獲得通過。 可是,最後被時任運房局局長決定,把獲立法會通過的議案擱置,大家想知擱置理由嗎? 在民主思路智庫團隊的努力下, 特區政府於2021年10月的施政報告正式設立最低人均居住面積標準,這樣問題是否便解決了? 請大家進入以下連結看看。
今集客席主持姚潔凝Maxine,跟大家分享了她對最低人均居住面積標準的研究。 事實上,設立最低人均居住面積的議案,曾於2013年10月好不容易在立法會得到不同界別的議員認可,並獲得通過。 可是,最後被時任運房局局長決定,把獲立法會通過的議案擱置,大家想知擱置理由嗎? 在民主思路智庫團隊的努力下, 特區政府於2021年10月的施政報告正式設立最低人均居住面積標準,這樣問題是否便解決了? 請大家進入以下連結看看。
本周主持人黃永,請來了客席主持姚潔凝Maxine(姚美心),跟大家分享甚麼是「第三條路」,一種走在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中間的政治經濟理念。
節目中會詳述政治、經濟、國家干預、國家主權和福利五大重點,「第三條路」在西方政治上並非新事物,香港人只是少認識而已。
想知甚麼是「第三條路」,觀迎花幾分鐘看看。
#第三條路 #測量師 #聲東擊西 #黃永 #姚潔凝 #民主思路 #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 #政治理念 #經濟 #國家 #干預 #主權
民主思路今日(26日)發布《施政報告》建議書,當中提到建議立法禁止網上虛假消息,部份內容可以在《基本法》第23條立法時一併考慮。召集人湯家驊解釋指:「虛假消息影響好大,好似𠵱家接種疫苗咁,有人傳播錯誤資訊,令到部份市民寧願俾幾千蚊買張免針紙,都唔肯打針,對社會安全構成嚴重傷害!」
促善用科技重新測量郊野公園地界
湯家驊表示,有關國家安全的問題已有《國安法》清晰維護,但社會需加強討論該如何處理虛假消息的流通:「未必需要刑事化,可以循民事(訴訟)處理,但政府需要再探討點樣處理啲假消息。」理事麥慶歡補充指,政府23條立法準備得如火如荼,當局明白其急切性,相信將在不久將來可完成相關法律草案。
理事陳進雄建議政府加強形象宣傳,透過爭取主辦大型國際活動,重塑香港的國際地位。惟香港近日多項體育盛事告吹或接近告吹,湯家驊強調政府的整體方向為全面開放,但需密切留意疫情走向、會否出現變異病毒等,坦言並無可能訂立放寬「0+0」的硬性時間表。
土地政策方面,理事姚潔凝表示,香港現時至少有3萬份土地租約將於2047年屆滿,建議政府應主動確認土地契約的租期可以延續,穩定銀行及投資者信心。另外,民主思路呼籲政府善用科技,重新測量郊野公園的地界,呼籲政府考慮發展粉嶺高球場的同時,應積極另覓發展價值較高的土地。
原文網址: 施政報告︱民主思路倡立法禁假消息 與23條立法一併推出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1904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在香港回歸後,「綠化地帶」一直被環境保護團體(環團)視為土地發展的「禁區」。究其原因,香港政府在規劃上,對「綠化地帶」的定義含糊不清,導致發展停滯。知往鑒今,「綠化地帶」一詞源於英國的城巿規劃概念。英國在工業革命後,大量農民為求生計湧進城巿,從事勞動密集式工業,對城巿的基礎設施造成壓力。城鎮化和工業化對提供糧食的農地造成污染。為求保障糧食供應,便要在人類聚居的城巿和製造糧食的農地之間,設定一個緩衝區,這就是「綠化地帶」的由來。
而在香港,「綠化地帶」是1947年才出現在政府的規劃文件中,1947-195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復元期,國共內戰令大量難民湧進香港,香港人口突然急增。英國首都倫敦的城市規劃師艾伯克隆比(Sir Leslie Patrick Abercrombie) 獲邀來港制定香港首份城巿規劃報告,「綠化地帶」的設計就是要保持香港有足夠的自給自足糧食供應,以謀求社會穩定而訂立的。
時至今日,經過75年,在規劃大綱圖中,「綠化地帶」被定義為一道天然屏障,作為市區及其他發展區的界限。一般情況下,「綠化地帶」將不可以進行任何發展,除了自然保育設施、郊遊設施等。至於發展屋宇及公共設施,則需要作出規劃申請。「綠化地帶」經常被環團與郊野公園地帶混為一談,實際上,郊野公園是受到第208章《郊野公園條例》所約束,而「綠化地帶」就是其餘非郊野公園地段與巿區中間保育價值較低的地區。根據政府資料顯示,香港「綠化地帶」約有16,000公頃,佔總面積14.5%,大部分均屬於政府土地。
香港的環團表面上好像要為保護環境而戰,回歸以來經常在「綠化地帶」的公眾諮詢中,鼓動民意反對發展。只要查究這些組織的主要捐款人,不難發現其資金來源,是由不同的地產發展商所支配,目的就是要從香港政府手中,奪取土地發展的話語權。
上屆政府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動用「綠化地帶」的其中2%,已受到環團的評擊。規劃署正檢討已失去其原有功能的「綠化地帶」土地,在新界區發掘到一些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綠化地帶」,以物色更多適合用地作住宅發展。香港已有多個公營房屋是由「綠化地帶」改劃而成的,例如馬鞍山居屋錦駿苑和油塘欣榮街綠置居高宏苑等。
今時今日,香港的農地已非巿民主要的糧食來源,「綠化地帶」明顯已失去其保障糧食供應的原有功能。反觀香港公屋輪候冊的年期屢創歷史新高,低下階層受盡劏房狹隘空間的折磨。發展「綠化地帶」只涉及改劃土地用途,既不用修改法例,又不用大費周章收地,保育價值低而又鄰近交通配套,是短期內立即可動用的土地儲備,政府估算只要發展1%的「綠化地帶」,便能提供約89,000個單位。
筆者深信只要新一屆政府加速「綠化地帶」的改劃,並同步縮短發展和建屋的審批程序,在未來五年定必有更多的公營房屋供應,以解決劏房和上樓難的問題。
前特首林鄭月娥任內推出的「躍動港島南」項目,期望將南區塑造成宜居宜遊的地區,惟繼珍寶海鮮舫保育無望後,另一重點項目石澳石礦場水上運動中心,亦決定取消招標。有建築測量業界人士指,以一元租金取得數十公頃用地看似划算,實際上有關項目有眾多不合理之處,例如政府零投資,需要經營者自行修路、設計及興建公共用地設施,但對盈利項目如餐飲和住宿等卻諸多限制,又禁止以會員制經營,根本難以回本,認為政府有必要重新思考政策方向。
記者林家希
「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談起石澳石礦場招標,有建築測量業界人士怨聲載道,指用一元的象徵式租金,可租得相關土地二十五年,但標書有很多「高難度」要求。她舉例,政府所謂的公私營合作方式,便是不作任何投資,提到前往有關用地途經的石澳道,來回只有各一條行車綫,其後必須轉入小路才可到達礦場,即營運者需要自行修路,「經營者要自己起路,又要自行申請更改土地用途,水、電、煤等也要自行解決,設計、興建和營運也是,起完賺到錢又要分成給政府,絕對不是普通發展商可以承擔。」
禁會員制難維持收入
舊石澳石礦場位於鶴嘴半島西岸,佔地面積約三十五公頃,近二十四公頃是人造斜坡,十一公頃為人工湖,較平坦、可以發展的陸地有五點五公頃。政府在標書列明,必須興建滑浪風帆中心,其他如餐飲和住宿的範圍,不可超過可發展陸地的兩成,亦即一萬一千平方米。過去有關項目在立法會諮詢時,已有議員提出營運者難以維持穩定收入,當時相關項目代表稱,不接受營運者以會員制經營,強調設施必須面向市民,並優先提供給社區人士和學校使用。
有業界人士透露,相關土地規模與黃金海岸相似,故行內曾傳出該土地是為特定發展商「量身訂造」,但仍有其他公司想入標競投,「有些要求很不合理,不賣樓、起酒店和炒遊艇泊位,根本無法回本。」據知,業界有參考由世界頂級設計師負責、將上海松江國家風景區舊石礦場改建為深坑酒店的方案,提出融合礦場環境的房屋和酒店設計,幾經辛苦「度掂條數」,無奈政府稱標書不符要求,他苦笑說:「相信只是不合『現屆』政府的口味。」
石澳石礦場較平坦,可以發展的陸地約五點五公頃。
應跨部門協作平衡社會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躍動港島南」由發展局成立的躍動港島南辦事處協調,但石澳石礦場土地卻由前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負責,相關項目更沒有被列入「躍動港島南概念總綱計畫」內。業界指情況過於「創新」,曾有人向躍動港島南辦事處負責人詢問,對方僅稱石礦場項目與該辦事處無關。
據了解,上屆政府曾拉攏地區人士以及民營的小型體育會參與項目,但項目規模上億元起跳,一般街坊組織無法負擔,知情人士說,「即係叫他們要拍埋發展商入會。」他指,整個項目異常趕急,像要趕在政府換屆前推出,只辦了一次名義上的地區諮詢會,便上馬招標。有另一說法指,政府在研究及解決南區進入石澳的交通問題後,便會重新推動有關項目。
保留太白海鮮舫建博物館
「暫停可能是好事。」民主思路社區實驗室政策總監姚潔凝指,政府應展開跨部門協作,研究如何平衡社會的整體利益。她舉例,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亦是多種發展模式,既有公屋,也有私營房屋,政府可參考,將部分用地興建公私營房屋,又指可重新安置石澳寮屋居民,騰出用地興建房屋。
至於其他「躍動港島南」項目,海洋公園重生方案仍在進行中,而珍寶海鮮舫一去不返,據指,政府有意保留旁邊的太白海鮮舫,改建為博物館。其餘較為民生導向的項目,有業內人士評估,雖然進度緩慢,但應不會有大問題,惟在檢視臨時用地上可能遇到阻礙,指現時鴨脷洲北海岸的船廠,以短期租約形式,按季與政府簽約,惟近年有船廠疑分租給遊艇停泊,從中獲利,若要收回土地恐有困難。
整合黃竹坑現有體育設施的「一地多用」項目仍處於設計階段,據悉,政府打算維持包玉剛泳地的泳池數量,全數改為暖水池,亦會設置新型體育項目如棒球等的運動場地,並將田徑項目的跑道標準化。
「躍動港島南」概念總綱計畫2.0。
擴建香港仔避風塘及建立黃竹坑「綠色走廊」等,則按工務工程程序推進中。多項被當局稱為「Quick-wins(快見成效措施)」的小型工程也已完工,包括翻新黃竹坑道天橋和行人路、重鋪鴨脷洲大街一帶路面及增加過路處,以及在鴨脷洲東北部提供更多登岸設施。有當區居民揭露,大多工程採用了歷年區議會的建議,「很多項目都爭取了很多年,不明白為何現在才做。」
交通配套恐未能配合
事實上,地區人士對「躍動港島南」的評價好壞參半。區議員梁進提到,計畫內不少建設有利地區發展,但憂慮交通配套未能配合,指現時出入南區容易「塞車」,而乘搭港鐵亦會遇到人潮,擔心黃竹坑站上蓋的樓宇落成及入伙後,情況會惡化,「希望鐵路公司考慮加開班次。」
現時南港島綫列車只有三卡,有居民指,不認為計畫能為南區帶來大量旅客,但相信當中的活化工廈和發展商貿項目,會令不少區外人進駐,如近期商廈的上班族有明顯增長。民建聯南區支部社區主任張偉楠亦說,政府有必要加快推動南港島綫西段的相關工程。他又指,運輸署將在當區隧道實行「不停車繳費系統」,將收費廣場改為巴士轉乘站,有望助巴士公司整合路綫,惟他建議考慮提供誘因,讓市民願意轉乘區內巴士。
感謝謝偉銓議員安排[與局長對話]的交流會,讓建測規園業內人士有機會就政府政策,直接提出意見。甯局長很有耐性,超時都留到最後和業界拍照,很感動。
香港地少人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規劃署最新的數據,香港有1,114平方公里,巿區或已建設的土地面積只有25.1%。其餘四份之三都是草地、林地和灌叢。香港只用了四份一的土地面積來給750萬人生活。如果政府肯發展另外四份之三的土地,是否真的就可以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呢?
事實上並非這樣簡單,現時香港有很多與土地發展相關的條例,其中最關鍵的五條,分別是《郊野公園條例》、《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保護海港條例》、《城巿規劃條例》和《土地收回條例》在過去25來都成為五屆政府的緊箍咒。我們智庫近日參觀了由發展局和智慧城巿聯盟主辧的「地理空間數據實驗室」,負責人講解有關土地資訊的大數據,發現原來香港有很多土地是受制於法例而不能使用的。
《郊野公園條例》已佔去香港41.6%土地,令到我們可以使用的土地,減至651平方公里。《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中要求我們要保護特別生態價值地區、米埔拉姆薩爾濕地、地質公園和保育區,可用土地減至637平方公里。基於人身安全的考慮,潛在危險品和軍事設施要遠離民居,可用土地又減至576平方公里。集水區不可以受到污染,又減多46平方公里,香港只餘下530平方公里是可以發展。
不止如此,香港有些地是高過水平面50米或者斜坡幅度大過20度,是不能興建大型樓宇的,這樣又減多227平方公里。現在,香港已發展區有約 135平方公里,剩餘可以發展的土地只有168平方公里。如果香港再不修訂與土地發展相關的法例,香港現時可以用的土地,真的是少之又少,填海變相成為解決土地問題的正確方向。
香港土地總共有 1,114平方公里
郊野公園佔 463平方公里
特別生態價值地區、米埔拉姆薩爾濕地、地質公園和保育區佔 14平方公里
危險品和軍事設施佔 61 平方公里
集水區佔 46 平方公里
高過水平面50米或者斜坡幅度大過20度佔 227平方公里
已發展區佔 135平方公里
餘下可發展土地 只有168平方公里
可惜,香港在回歸前訂立的《保護海港條例》,令政府很多填海工程都因此而受阻,訴訟不斷。再加上《城巿規劃條例》和《土地收回條例》訂立了重重的關卡,香港的土地發展就因此而停滯不前。
俗語有云:「條例是死的,人是活的。」現屆政府已知道這些條例拖慢了香港土地發展的步伐,發展局已著手為《城巿規劃條例》和《土地收回條例》做精簡程序的諮詢。環境局本月亦已展開對修訂《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諮詢工作。至於《郊野公園條例》和《保護海港條例》的修訂,就要看來屆政府班子的決心,如不考慮陸續對這些條例進行修訂,根本就無法解開香港土地發展的緊箍咒。
近日,有傳媒報導,香港又有一大型藍籌屋苑出現劏房放租情況,一個六百多呎的普通住宅單位,被業主劏成四至五個有獨立廚廁的小房間,記者發現這並非單一獨立事件,是同一屋苑內接連有至少四個住宅單位被業主用不合法方式分間出租。
根據現時的《建築物條例》,這些在私人屋苑內的分間單位,明顯是未能符合法例訂明的消防安全、結構安全,以及排水工程等方面的建築設計及建造標準。業主在私人屋苑進行樓宇加建及改動工程,事前必須得到物業管理公司的裝修批准,裝修工程公司的相關人員亦會在物管公司有出入記錄。現時大部份私人屋苑的大廈公契條款中,均列明住宅單位不能再加建獨立廚廁的房間,筆者從記者所提供的相片和視頻可見,在分間單位出口安裝的門已經阻礙了住客的逃生途徑,分間單位不能通往樓宇的出口樓梯,相信涉事單位的業主很大機會已經觸犯《建築物條例》。
其實,每位巿民和物業管理公司均有責任共同構建良好的居住環境,即官、商、民都有權利和義務去監管這些違法劏房。一般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若發現屋苑內有其他業主違法裝修,為了保障屋苑其他住客的安全,是有責任向屋宇署報告相關情況。即使是普通巿民,若發現鄰居有這類違法裝修,亦應盡公民責任向屋宇署舉報。根據屋宇署2022年4月的最新資料月報,於2021年屋宇署收到有關僭建、危險樓宇、招牌或渠管滲漏等的投訴個案,達54,456宗,2014-2021這七年間,這類的個案每年平均都超過五萬宗,加上現時香港30年樓齡以上的樓宇已有二萬七千幢,屋宇署要處理大量投訴和強制驗樓驗窗個案,以目前的人手根本是疲於奔命。
另外,違法劏房亦令政府庫房收入減少。雖然差餉物業估價署已於2022年1月22日修訂《2021 年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規管分間單位的租賃。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劏房業主因分間單位所獲得倍增的租金收入,相對於要繳交相應差餉或罰款,劏房業主仍然有利可圖。
屋宇署和差餉物業估價署執法人手不足,業主守法意識薄弱,巿民對《建築物條例》認知不足,加上私人屋苑劏房巿場需求大,利潤相當豐厚,導致很多小業主鋌而走險。按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理論,社會放任非法劏房的不良行為,會誘使他人模仿犯罪,情況現時已是變本加厲。
筆者是業界人士,期望政府能成立誇部門工作小組,利用大數據如水費和電費記錄等資料,先對有物業管理公司的私人屋苑劏房加強執法,這樣不但能保障庫房收入,亦能保障小巿民得以安居。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 #回歸 祖國25周年,以及 #推動本地消費,#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合會 與 #港島工商團體聯盟合辦「 #全港消費樂繽紛 」慶祝活動。是次活動由7月1日至7月31日,共有超過3000間商戶參與此計劃,並向市民提供不同的購物福利,市民到店出示活動QR code,便可獲得優惠,預計受惠人數超過200萬人次。
我是 #香港南區工商聯合會 副主席,是活動其中一個主辦方。